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举办“有关死亡社会学的思考”主题讲座
作者:彭迎春、于泽慧
来源: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23-12-25
2023年12月19日下午4:00,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为师生带来关于“有关死亡社会学的思考”的主题讲座。会议由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彭迎春副教授主持,三十余名师生现场参会研讨。 景军教授首先介绍了死亡社会学的三大领域:濒死、死亡和哀伤。接着以西方死亡社会学经典研究和中国死亡社会学经典研究为例,分析不同死亡社会学经典作品中揭示的死亡与社会的关系。随后逐一介绍了五个死亡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包括社会正义、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和生命政治。 景教授重点讲述了死亡的现代性。首先从当代中国人的死亡意象入手,分析了鲁迅笔下的死亡意象以及重症病人的死亡意象,包括躯体之痛、精神之痛、家庭之痛、心理之痛、经济之痛。指出当代人追寻尊严死,然而死亡问题有时带有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医疗的家庭主义使病人难以实现知情和自决权。这些问题使得尊严死在当下难以真正实现。接着强调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一种“关系自我”,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实现有价值的正常死亡需要通过反向关怀,如一部分已故的人通过生前预嘱对生命作出安排,如向社会捐赠器官、物质赠予、生前葬或生态葬等。最后景教授列举了多个反向关怀的事例,总结了关系自我、反向关怀、以身布施和实现有价值的正常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景军教授均做出翔实解答。这次讲座不仅丰富了与会师生对于死亡社会学的认识,也引起大家对死亡意义的深入思考,还启发大家对于死亡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 |